减盐“老大难”如何破解?
盐摄入过多已成全球健康隐患,而中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继“控糖”风潮之后,“减盐”正接棒掀起下一股健康饮食热潮。但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使得消费者的味蕾早已习惯了盐对于美味佳肴的重要提鲜作用。“减盐”势在必行,又不愿“食之无味”,如何两全?
调味品首当其冲
百味盐为先。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盐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料,不仅赋予食品咸度、增加鲜度,而且对食品加工特性及特有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盐在食品加工中的普遍应用,人均摄入量随之提高。在大健康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布局减盐品类,推动消费向健康化升级。
健康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5克,儿童摄入应更少。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高盐摄入普遍存在,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9.3克。换句话说,中国人均食盐摄入大概是建议标准的2倍左右,减少食盐摄入刻不容缓。
食物根据含盐量不同,可以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三类。每100克食物中含盐量超过1.5克或含钠量超过0.6克属于高盐食物,含盐量为0.3克—1.5克或含钠量为0.1克—0.6克属于中盐食物,含盐量低于0.3克或含钠量低于0.1克属于低盐食物。日常生活中的高盐食物主要集中在酱油、咸菜、酱菜等调味品中。
调味品减盐刻不容缓。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中国人盐分摄入普遍超标,而饭菜又是国人盐分摄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要从源头控盐,减盐、轻盐调味品是降低钠摄入的重要途径。”
减盐听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做到“减盐不减鲜、减盐不减味、减盐不减咸”,背后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不容小视,是复杂的、多元的科学问题。注册营养师张情表示,烹饪中调味品的作用除了提供咸味,还有鲜香滋味,减盐调味品在减盐基础上如何保证咸味和鲜味的协调性,做到减盐不减鲜,是需要技术手段的,也是有技术壁垒的,比如有些减盐调味品是有独家的专利技术的。另外,盐有防腐作用,降低盐度除了需要保证鲜度,还对防腐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技术手段抑制微生物生成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减盐需要企业做出更多研发创新,包括牡蛎、昆布等海鲜产品的应用,使咸味可以不通过钠盐来突出。另外,发酵过程中的肽和氨基酸,也可以把盐减下来,做到减盐不减咸。减盐调味品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创新应用,提升了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健康的选择。
微生物是突破口
最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出了豆瓣酱减盐技术,这项国内原创性技术可将豆瓣酱的食盐含量从18%—20%降低至12%左右,减盐幅度超过30%。
在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李治华博士的实验室,摆放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陶制酱坛。“这些都是我们做实验的豆瓣酱,含盐量从10%—20%不等,按照现有相关标准,减盐豆瓣酱应该低于15%。”李治华揭开一口坛盖,用勺子轻轻舀出半勺酱,颜色红亮,辣香浓郁。
豆瓣酱是一种调味品,主要材料有蚕豆、黄豆等,辅料有辣椒、香油、食盐等。过去由于缺少系统研究和技术手段,豆瓣酱等传统发酵制品普遍在高盐环境下发酵。“盐可以防止豆瓣酱腐败变质,也可以参与风味的形成。”四川省郫县豆瓣研究所所长黄家全说。
“郫县豆瓣的食盐含量多在18%以上,以每餐食用20克计算,食盐的摄入量就将近4克,这还不包含摄入其他含盐食品。”李治华说。
李治华和团队在微生物菌种中找到了路径。“传统发酵其实是一个多菌种的发酵体系,正是乳酸、酵母等成百上千种微生物菌种的代谢作用,形成了郫县豆瓣的独特风味。”李治华说,过去对豆瓣酱的基础研究不够,风味如何形成,哪些菌种在起作用都搞不清楚。
为此,他们采用高通量测序等生物技术,利用质谱仪和核磁共振进行代谢产物解析,找到了豆瓣酱中影响风味形成的功能菌种,并筛选出优良菌株,优化了发酵工艺。
“在豆瓣酱中使用功能菌剂,可以建立菌群优势,抑制致病菌、腐败菌的产生,还能调控风味的形成。比如含盐量10%的减盐豆瓣酱,主要就是乳酸菌在发挥作用。”李治华说。
微生物对减盐的“贡献”不仅在豆瓣酱品类。为了实现减盐酱油产品“减盐不减鲜、减盐不降产品等级”,欣和集团研发总监侯庆云介绍,该集团以现代生物发酵技术为基础,筛选出一株淀粉分解能力比常规菌株提高30%的米曲霉菌株SH153,并研究开发了高蛋白脱脂大豆蒸煮膨化技术及专用装备,使脱脂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提高6%,显著提高了蛋白利用率。涪陵榨菜于3月22日推出的乌江轻盐榨菜,减盐30%以上,也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了榨菜低盐窖藏过程中品质保持、低盐环境下微生物控制与产品脆度保持等技术难题。
“虽然豆瓣酱盐分降低了,但如果消费者感觉风味淡了,又在炒菜时加入更多酱油,那本质上没有实现减盐。”黄家全说,真正的难点是既要降低盐的含量,又要保障口感不变,达到“减盐不减味”。
“我们还在不断完善技术。”李治华说,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咸味放大剂,有研究证明,酸味是咸味的“增强剂”,在食盐溶液中,稍微加入一点醋,就可以感觉到咸味更强。下一步,他们将利用乳酸菌等功能菌群,进行定向强化,生成更多的风味物质。
手段不止一种
观察市场发现,现有的减盐产品,主要集中在酱油、酱料等调味品,业内人士指出,调味品品牌可以持续发力,除了微生物,还可以利用代盐、风味改良剂等多种手段,帮助消费者达到减盐目标。
从理论来说,减盐手段主要包括应用食盐替代物、使用风味改良剂、改变物理形态和分布。食盐的替代物主要指代盐,即以部分钾替代钠,使盐中的钠含量减少,但又不减轻咸味,以此来减少盐的摄入。
目前,风味改良剂已经被应用到食品中。比如,安琪酵母推出的酵母抽提物的减盐不减味方案,通过酵母菌种选育、高效发酵、复合酶解,来达到减盐增味的目的。除了减盐酱油外,安琪减盐增味酵母抽提物还应用到了方便面、榨菜、休闲膨化食品、肉制品等食品领域。
通过减小盐的颗粒尺寸,增加其在食品表面的分布面积,也可以增强咸味感知,减少盐的摄入。Microsalt专利技术将常规盐颗粒的尺寸缩小到不足2微米,以增加盐接触舌头的表面积,实现不减味的同时,钠含量却减少一半。
此外,味觉体验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是判断咸度的关键点。通过改变食盐的物理结构,增加消费者对咸味的密集体验,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更自然地从高盐饮食上过渡。嘉吉就以此思路为基础推出了Diamond Crystal食盐,这款产品表面不均匀,有许多裂缝和凸起,这种粗糙度有助于降低食盐的使用量。
业内人士指出,与减糖市场的内卷相比,减盐效果目前难达预期,除了消费者对于减盐的健康作用没有十分清晰的认知以外,消费者对减盐产品的注意度不够也是一大原因。其实,目前有很多品牌都在发力减盐,以减盐酱油为例,李锦记、加加、海天、欣和六月鲜、厨邦、东古、味事达、千禾等主流酱油品牌均已推出减盐或薄盐酱油,但这些产品并未抢占到消费者足够的注意。
放大减盐的推广亮点是品牌可以尝试的发力点。许多消费者认为,减盐仅是中年人为预防高血压所作出的干预手段。但实际上,儿童、幼儿群体的盐分含量摄入比成年人有着更严格的标准。在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食品成分、营养健康的情况下,儿童市场或许会成为调味品品牌宣传减盐的一大发展方向。比如秋田满满的一款儿童有机酱油,就将低盐和高氨基酸同步宣传,放大了产品亮点。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减盐如今还没有站上风口,但从国家推动、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增加以及食品技术创新发展来看,减盐势在必行。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品牌加入,刮起减盐“大风”。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