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宁静的村居背景中,自媒体人李子柒陆续推出了百余支“古风美食生活”视频,不仅在国内快速走红,更收获了大批海外“粉丝”。这些视频作品常以“某作物的一生”作为主题,起始于一粒种子从萌芽到成熟的农耕过程,落脚于将食材烹为佳肴的生活技法。从2017年自制秋千架开始,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在“美食”之余增加了“手工艺”的维度,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乡村“非遗”文化元素。
近日,又一则新闻将李子柒推上了热搜榜:“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
dedecms.com
当自媒体人李子柒与农业科技泰斗、新中国劳模、著名作家、相声表演艺术家、十佳优秀主持人站在一处,网友纷纷高呼“次元壁破了”。此时此刻,“李子柒”已经走到了哪里,如何表述“李子柒”现象带来的启示,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大山里的“东方美食生活家”
以山为邻,花开四季;雨卷云舒,鸟鸣虫吟。李子柒视频中的农家院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辖内的一座小山村。正是在这样贴近自然的村居环境里,李子柒度过了自己充实而温馨的少年时代。与田间农务一道,爷爷的手工活与奶奶的烹饪法构成了她心目中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2012年,为了照顾祖母,原本已在城里打工的李子柒回到家乡,一边开网店,一边拍起了吸引顾客的小视频。
恰似无心插柳,网店虽然没能继续,视频却渐渐有了起色。在不断摸索方向、拜师学艺的过程中,李子柒逐渐将镜头转向了自己最熟悉的乡村生活。 织梦好,好织梦
由栽种黄豆开始的家酿酱油,自熬制染色剂开始的印花蓝布,由插秧种稻开始的中秋米宴,自伐树取皮开始的古法造纸,李子柒作品的时间跨度少则几日、多则数月,堪称名副其实的“慢节奏”。对大部分观众来说,赏心悦目的不仅仅是视频中仙气飘飘的衣衫与妆发,更在于特写镜头里洗练熟稔的手部动作,也在于器具相碰、食材入锅时的声声脆响。
从“美食视频博主”到“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及其作品的商业价值与文化潜力不断被发掘。继新浪微博“超级红人节十大美食红人奖”(2017)与“YouTube银牌奖”(2018)之后,李子柒接连拿下了新浪微博“超级红人节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2019)与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2019),更在2020年的第一天入选了中国妇女报“2019十大女性人物”。另一方面,被中央电视台正面“pick”的李子柒也得到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肯定——她的作品展示了“中式生活之美”,讲好了中国文化,也讲好了中国故事。
织梦好,好织梦
人气与争议
李子柒的超高人气究竟从何而来?
在拥抱山水的村居生活中,李子柒不仅绣花、酿酒、腌豆瓣酱,还打竹床、弹棉花、纳千层底。她重现了各式各样在工业化、现代化与都市化进程中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小农劳作与手工技艺,别具一格地定制出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劳动生活——细腻而不失飒爽,泼辣又不失恬静。
在“古风”氛围的烘托下,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前现代农耕场景就这样从想象走进镜头,以一种格外精致的方式具现了大众情怀中的田园牧歌。对大部分观众来说,同样治愈的是,李子柒作品中远离尘嚣的乡村家园充满了真挚的天伦之乐——屋檐下,阳光里,满头银发的祖母依旧慈祥。
“李子柒”早已不是一个“网红”标签便可以解释充分的,它正在长成为一个将“三农”元素织入审美叙事的文化品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高人气的另一面,李子柒的视频作品也不断遭到质疑。
否定的意见大致有三种:其一,镜头里并非真正的当下农村,各式农活儿远比这更脏乱累人,纯手动的小农生态早已不复存在;其二,镜头内外有两个李子柒,镜头之外的她并不“古风”,同样全面享受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成果;其三,视频依然有了专业团队的支撑,与其说如实记录着日常生活,不如说是产品企划的影音再现。
直观地看,争议的焦点似乎在于,视频中的劳动与生活是否失真,是否出自人造。略加梳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镜头里究竟是“给谁看的农村”,以及“为谁准备的想象素材”。蚊虫飞舞的田野环境、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产量与品质的效率压力、农产品市场价的普遍低迷——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网友以亲身经历例证李子柒作品对当下农村生活的“美化”时,“为都市人打造的农村”与“真正的农村”似乎正在发生摩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类似的分歧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在怎样的知识框架内来看待自媒体品牌“李子柒”及视频作品。
讲故事的人
2019年底,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李子柒说,视频里展现的也是她本人理想中的生活:想采摘时便采摘,想烹饪时便烹饪,想做手工便拿起工具,“无忧无虑、自给自足”“踏踏实实生活到老”。在较新的视频里,劳作中的李子柒越来越多地扎着丸子头、编着麻花辫,穿着相对方便行动的短褂与长裤。早期最契合“古风”与“网红”这两个关键词的绒领斗篷、汉服长裙以及仿古发式渐渐有了相对特定的出现场合——劳作之后,李子柒走去镜头外换上自己手工缝制的美丽裙裾,回来享受闲散、优雅且独具仪式感的满足时刻。
换句话说,不论是在野餐布上打开食盒,还是在竹榻上端起茶盏,仿若画中人那般的古色古香凸显着这个版本的村居理想之中最富有少女心的一面。 dedecms.com
事实上,“李子柒”视频系列从一开始就并非纪实作品,而是一种内含特定审美倾向的文化产物。它提供了一种视角,展示着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其核心则是对村居生活与体力劳作的重新审视。对现实中的城与乡而言,“李子柒”或者尚且称不上“反思”,但的确已经构成了一种差异性的审美调剂。
在镜头之外,一面是快节奏、自动化的现代都市生活,另一面则是短板依然显著的农村日常。对前者而言,流水线上的日子大同小异、年复一年,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面的枯燥单调乃至不断流失的“地气”;对后者来说,各类资源不平等、空心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被务农、打工乃至婚丧嫁娶所填满的人生布满难关,既不“田园”也无“余裕”。真正值得一问的是,别具审美韵味的文化乡村,对“真正的农村”而言是否同样有意义? 本文来自织梦
采收棉朵之后,弹棉花、垫棉絮;熬煮草木之后,染蓝布、绣美人。应时而食的果子酒、玉米粑、米月饼、土火锅,长在树上的柚子乃至随手制成的柚皮灯……这些画面与泥土、岁月紧密相连,追溯着日常生活的源头来处,再现了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数不清的创造与惊喜。搁置李子柒作品中逐渐转淡的“网红”氛围,这些视频事实上构成了乡土叙事的最新尝试。令都市人沉醉的诗意,对生长在山村原野的人们而言,未尝不是同一种乡愁。在李子柒所提示的新路径上,不论城乡,人们都可以在农耕传统的视听再现中重新展开一次寻根之旅。
“破壁”还是“回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遗”扶贫实践与李子柒视频故事讲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不同版本。对“三农”的文化发掘不仅正在兴起,也正在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更加契合着城乡百姓的心灵需求。
dedecms.com
比起将“李子柒成为丰收节推广大使”识别为一次“网红”的“出圈”乃至大众娱乐文化的“破壁”,不如说“文化乡村”正在重新回到城乡居民的期待视野之中。对于都市人而言,它是发人深省的精神原乡;对于当下的农村与农民来说,它记录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主人翁精神的存续,同样值得自豪与回味。作为新中国的历史原点之一,“农村、农业和农民”正在摸索重回社会文化总体叙事的通路。
除了经济指标与统计数据之外,乡村与都市齐声呼唤着另一种描述“三农”的方式:记录数字背后的个人故事,记录更新背后的念旧,记录发展背后的传承,令“三农”不仅仅作为“生产”范畴而同时作为文化、审美范畴为大众所知。
当下,乡村深度游、“非遗”体验游等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出现,文化扶贫、电商带货等融入新媒体时代的经济方案也日臻成熟,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越发显得关键——有了它们,“向前走”才有可能挣脱一次性速食消费的发展陷阱。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品牌,“李子柒”可以说提示着“活态”与“内生”的一个主体向度:农村完全可以作为农村而变得更美,无须将“都市”作为唯一的前途。在有别于都市的道路上充分绽放的文化乡村,再次作为一整套宝贵的话语资源而被“看见”。
织梦好,好织梦
在这个层面上,李子柒的故事“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正在尝试重构城乡居民体认乡土中国的大众文化方式,也不断凸显着乡村发展方案始终不应丢弃的自尊与自信。在新的感知方式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耕文明遗产切实地培育着城乡双方的文化认知,更开拓着当下农村与农民为自己发声的公共空间。